流水地貌类型是如何判读的?
在我国,流水地貌是分布最广的、具有非地带性特征的类型。如在半干旱、干旱地区的山地坡麓,季节性河流也可以塑造巨大的干三角洲,在河流注入湖泊的地方发有三角洲平原。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地貌遥感判读中,流水地貌是首要的类型,它们通过流水(主要是河流)的活动发育而成。
流水地貌可分为两大类:即山区的侵蚀剥蚀类型和平原区的堆积类型,对两者的判读方法存在明显不同。山地类型中,根据河流冲刷形成河谷的宽窄以及“U”型谷特征,判断是否需要勾画出河谷平原,再依据山体单元的相对起伏高差及完整性等特征判读是否需要勾画出山地类型;根据相对起伏度可细分出小起伏、中起伏和大起伏等类型,其分割界线一般为坡折线、山麓线和沟谷线等。
与山地流水地貌类型相比,平原地貌类型线相对较难,因此在区分河漫滩、冲积平原、冲积洪积平原、洪积平原等类型时,-定要仔细对比它们的空间分布位置与形态特征。河道及河床特性是制图的另一重要对象。对于河流支谷通向主谷的汇口形态、泛滥平原上的古河道、牛轭湖、河曲、深切河曲及其内侧的掏蚀坡(常带有不成对的阶地)、发育于谷底内的河流堆积平原、巨大河流的天然堤也都要判读。
太行山和华北平原区的流水地貌类型的遥感影像分布特征,从山体的轴部到山麓地带,依次为大起伏山地、中起伏山地、小起伏山地和丘陵。平行于山地走向,平原区依次为山前的洪积平原(含冲积或洪积台地)、冲积洪积平原、冲积平原。因河流的流水作用,形成河道、河漫滩、低阶地和冲积扇等地貌,它们纵向贯穿于其中。可见,山区的河谷平原和平原区的河漫滩是分割流水地貌单元的主要指标。
由河流从山区携带的并在平缓地带堆积下来的碎屑物,称为冲积物。按其形成条件,冲积物可分为三种:①山区河谷冲积物:大部分由卵石、碎石等粗颗粒组成。分选性差,磨圆度-般不大; ②平原区冲积物: 河流上游一般颗粒粗大,向下游逐渐变细。一般成条带状,具水下层理,有时也成交错层理。冲积物颗粒磨圆好;③三角洲冲积物:三角洲冲积物是河流搬运的大量细小碎屑物在河流入海或入湖的地方堆积而成的。一般分为水上和水下两部分,水上部分主要是河床和河漫滩冲积物,如沙、亚黏土、黏土等,一般是层状或透镜体;水下部分则由冲积物和海相或湖相堆积物混合组成。太行山山前的冲积平原和冲积洪积平原分布区,其岩性为全新世的砂、砂砾石、卵砾石、沙质黏土、黏士等。
跟沉积物的形成有明显不同,洪积物是由风化产物被暂时性水流和散流搬运到平缓地区而形成的。洪积物可能在山坡的低缓处堆积成洪积扇,也常被带至山坡以外形成洪积裙。扇形有平整凸起的表面,呈现为半圆锥状,扇形下方边缘凸起较平缓,多位于沟谷出口处。活动的洪积扇表面很像河流三角洲,由临时性小河和细流所切割。稳定的洪积扇表面较平整,轮廓不太明显,河流由切入洪积扇的侵蚀谷流入平原,沟槽固定,通常有林木和杂草生长。洪积物具有一定的分选性,自扇顶往扇缘方向,堆积物的颗粒由粗大逐渐变细,由砾至黏土,但是粗细颗粒间没有明确界线。洪积物还具有比较明显的交错层理。一般离 山区或高地近的地方广度大,远的地方厚度小。洪积物中的地下水一般属于潜水,在扇顶潜水埋藏深,扇缘则埋藏没。
使用遥感影像(包括卫星影像和航空影像)分析平原微地貌信息的难点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缺乏增强地貌特征的图像判读标志,比如阴影效应和坡度突变;二是地表覆盖对平原地区原始地貌的掩盖作用。张肠在黄淮冲积大平原微地貌研究中采取了由陈述彭提出的痕迹分析与历史重建的遥感影像分析思路,来分析平原微地貌信息的新途径,并且使用多源数据对比分析和多时相数据对比分析方法,通过农田利用方式、地表水分、人为设施、土壤盐渍化等地貌判读标志,对古河道、决口扇和湖沼洼地等主要平原微地貌类型进行了遥感影像分析。遥感影像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对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痕迹分析,可以分析平原微地貌信息。平原地区的几千年发展历史,使得地表上的自然环境要素均带有大量的人工雕凿痕迹。随着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有些人工雕凿的痕迹已经超越了地貌因素的制约。使用以顺直地形图为代表的早期地图资料,采用地图分析方法来辅助分析平原微地貌信息。早期地图资料与遥感影像相比,可以较好地保留平原地区自然环境的原始信息,因而有助于平原微地貌的识别与分析。可通过水系、等高线图形结构、河流标志、道路与居民点,以及农作物布局等地形图要素来辅助分析平原微地貌信息的方法。根据痕迹分析和历史重建的指导思路,可使用遥感影像反演地貌深部信息,以及使用早期地图资料进行地图辅助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平原微地貌信息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