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类型是如何判读的?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与碳酸盐岩类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国可溶性岩类外露的面积的为1.3×106km2,与沙漠分布的面积大致相等,约占全国面积的1/7。特别是在湿热环境下的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尤为发育,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东部等省区,其中以广西、贵州的喀斯特发育最为典型,而且类型齐全,为世界罕见。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前提条件,首先取决于碳酸盐岩石的存在。遥感影像判读首先要找准碳酸盐岩石的分布地区;然后,根据不同气候条件下产生的不同喀斯特形态。例如,质纯的碳酸盐岩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发育成典型峰林、峰从形态;同样质纯的同类岩石在温带或其他气温较低、雨量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发育为没有典型峰林、峰丛的山丘形态。当然在内营力因素方面,大地构造基础及地壳运动的形式等对喀斯特发育的强弱亦有很大影响。
从总的情况看,喀斯特发育的强弱,其成因要素反映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个方面都十分明显。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现代喀斯特地貌又反映着“多代性”的特点。例如,华南广西等地的喀斯特从早第三纪开始就处于湿热的气候条件下,目前所具有的热带喀斯特平原、峰林等典型形态实为继承久远年代喀斯特进一步发育的结果。 目前一些古热带喀斯特,如云南路南石林、贵州南部六枝的石林、青藏高原海拔4800~5000m的高山上残留的低矮峰林和竖井等形态。我们从遥感判读制图分类角度出发,并为便于理解喀斯特地貌形态发育的多种关系,应摘其最主体的类型,并以形态成因分类为重点对喀斯特地貌(溶蚀、侵蚀)类型进行简化和调整。
喀斯特地貌中,纯碳酸岩为主,以生物质灰岩为主的为喀斯特作用区域,以石灰岩、灰岩、白云岩等为主的为喀斯特侵蚀作用区域。
喀斯特地貌,平原的次级成因包括堆积、溶积冲积、常积和溶蚀四类;台地、丘酸和山地都只有落蚀和侵蚀两类,在命名中“溶蚀”两字般不出现,“侵蚀”两字出现,以便于区别。
喀斯特溶蚀作用和侵蚀作用的区域,其区别在于是否为纯碳酸盐组成,且有无明显的峰林和峰圾地税类想存在,般在喀斯特投性作用区域不太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