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顶部

黄土地貌类型是如何判读的?COSMO-SkyMed数据 水污染提取 三维建模
分享到    浏览:741   时间:2022-04-01

黄土地貌类型是如何判读的?

我国是世界上黄上分布面积最广、土层最厚、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国家。我国学者在大量黄土地貌研究和制图实践的基础上,对地貌类型进行了划分,并根据形态成因对黄上地貌各级类型进行了归纳和定义,还根据相对面积或规模大小的形态成因将黄土地貌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级。

中型黄土地貌主要有两大类:沟间地和沟谷。所谓沟间地,即沟与沟之间的部分。进一步以分割情况和起伏陡缓的程度区分为平缓沟间地(源、平梁等)、起伏的沟间地(梁、峁等)。沟谷部分主要划分为河沟、干沟和冲沟。这些都是判读中型黄土地貌类型的主要标志。

属小型黄土地貌的主要有:在沟间地顶部,可细分为分水平台、分水丘、分水梁等,梁峁丘陵的坡形,可分凹形坡、凸形坡、直形坡。这些坡面的不同形态直接关系到径流的集中或分散的方式。在沟谷方面,其沟头可分楔形、弧形、复合形。侵蚀谷坡的上部、多为以重力侵蚀为主的崩塌与滑坡谷缘陡崖,具有悬沟的陡崖,下部多发育有滑坡面和滑坡体、泻溜面,以及其他各类坡麓堆积。

微型黄土地貌:主要指坡面线状侵蚀的细沟、浅沟、切沟等。一些潜蚀溶蚀类地貌,例如,陷入、漏斗、竖井、天然桥,以及沟床中的各类跌水等,也都属微型地貌的范畴。

中型、小型黄土地貌在遥感影像上有不同程度的显示,微型黄土地貌在遥感影像上无法分辨出来。

以上述黄土地貌的分类分级为基础,联系小比例尺黄土地貌图可能表示的重点内容,在完成黄土地貌类型的判读时,应重点反映侵蚀与堆积相互对应作用的各自主导方面的地貌类型,如典型的源、梁、峁黄土地貌。以侵蚀为主导营力,以负地形为特征的黄土沟谷;以黄土堆积为基础,以后受沟谷侵蚀分割的,以黄土沟间地为形态突起的正地形。目前坡面仍以面状和线状侵蚀为主。对于非典型源、梁、峁黄土地貌特征的黄士平原和黄上山地也明显反映目前分别以堆积和以侵蚀为主的成因特征。

要从遥感影像上解译黄土地貌类型,首先要仔细观察遥感影像,熟悉各种地貌类型在遥感影像上的表现特征。黄土覆盖地区的地面以禾草、灌木为主,植被稀疏,农作物主要分布在黄土塬上或宽谷中,因而在植被不发育和少雨的季节,遥感影像各波段的亮度主要是区域黄土的亮度,均呈现为浅色调,而河流和沟谷则呈深色调。由于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沟谷纵横,受水力的长期侵蚀切割,地形十分破碎。在卫星遥感影像中表现为大面积色调浅而均匀的细密树枝状水系或放射状、羽毛状的平面图形,黄土高原边缘切割的冲沟则呈现深暗色调。如影像树枝愈密并呈羽毛状,则侵蚀愈强烈;反之,树枝状分枝愈稀或不明显则侵蚀轻微。依据上述影像特征结合典型调查和其他因素,如切割密度、地面坡度、植被覆盖度等,可判定其侵蚀强度的级别。本区有少量的沙化风蚀面积,主要分布在向沙漠过渡的干旱草原区和高地草原区不断沙化的草地,在影像上呈大面积连续分布的片状、条带状,并带有波纹纹理结构,色调浅,质地细腻,为轻度、微度风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