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顶部

冰川地貌类型是如何判读的?
分享到    浏览:1786   时间:2021-04-08

冰川地貌类型是如何判读的?


采用卫星遥感判读冰川地貌类型,特别是最终成图为1:100万地貌图,应考虑如下因素:

(1)冰川地貌是一种具有很强的地带性特征的地貌类型。冰川地貌分类型图斑在小比例尺图上的反映,相对于一般常态侵蚀剥蚀地貌而言,其所占的面积较狭小,有的还很零散。即使是冰川分布较集中的山段,也多限于有冰冻积雪条件的高山上部,或向下延伸的冰舌所嵌入的山谷之中。冰川地貌类型的判读,应当充分利用冰川及其组合群体的轮廓图形特征,和反映冰川分布总体规律及其地区差异的特殊标志。

(2)我国境内的山岳冰川,广布于西部山地,北起阿尔泰山友谊峰,南到云南玉龙山,东起四川松潘雪宝顶,西达帕米尔高原国境线。规模较大的冰川多分布于青藏高原边缘的山区,而高原内部冰川规模较小,又多以突出的高峰或山顶夷平面为中心,形成不连续的、散列的冰川群。冰川地貌分类型判读必须遵循这一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

(3)就气温和降水及地形条件的综合影响而言,我国的山岳冰川又可分为海洋型和大陆型两大类。海洋型冰川又称季风海洋性冰川,其特点是积累量与消融量均较多,因而活动性大,表现在制图特点上是冰川下限较低,也是冰川泥石流发生较频的地区。大陆型冰川分布的位置较高,由于积累量与消融量均较少,气温低,因而雪线位置较高,这类冰川的数量很大,约占全国冰川的80%以上。

(4)按中国陆地数字地貌分类系统,冰川地貌有6个二级类、14个三级类。受陆地卫星TM影像和比例尺的限制,对于冰川地貌的形态结构类型尽可能地表达。

(5)雪线的确定与表示。雪线的勾绘在各级比例尺冰川地貌图上,都是经常遇到的问题。面雪线的位置及高度分布的变化却非常复杂。它们的分布虽受地形的影响,在粗大程度上又是一种气候的标志, 即气温与降水及地形因素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雪线高度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地区的变化,实际上:也反映了气候的变化,不同地区的山脉走向,以及不同的山段和坡向所反映的雪线高度也有很大差别。总体上讲,较低纬度地区雪线较高,较高纬度地区雪线-般较低; 南坡雪线高于北坡。我国西部山地从青藏高原、昆仑山到天山、阿尔泰山的雪线高度,基本上反映了这一规律。但也有例外情况,即青藏高原的南缘外围山地由于南坡降水丰沛,所反映的雪线高度,在南坡反而比北坡低。例如,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为海拔4500m,而北坡线海拔高达6000m,南北高差达千米以上。又如,祁连山东段的年降水量大于西段,因此雪线高度由东4600~4700m向西升高到500m雪线高度不同的时段的变化有时也很明显,对气温和降水多少的反映非常灵敏,利用这一指标指导冰川地貌类型的判读具有重要意义。严格地讲,雪线应指常年积雪的下限,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这种冰雪物质消长的平衡数据因依靠遥感影像直接、间接标志与地形图或DEM数据的复合分析方法进行确定。

冰川地貌类型是15种成因类型之一,以现代冰川作用为主,即有现代冰川分布的区域,基本都为冰川作用的地貌类型,不论是中山、高山还是极高山。按照冰川的规规,周锡地貌的外貌形态等特征,冰川地貌可分为冰川地貌和冰川冰缘地貌两类,其中冰川地段印为现代冰川活动作用的地税类型:冰川冰缘地貌可能是古冰川地貌分市的区城,具体特征视地貌特征来定。

在冰川地貌类型解译过程中,根据1:10万的冰川数据库,以及遥感影像上的空间冰川分布特征,凡是有连片的冰川分布区域,可划分到冰川地貌类型中,其下线有现代冰川槽谷、冰川湖、冰碳丘垅、冰蚀面等地貌类型,殷冰川形成的地貌类型外形棱角分明,存在山脊和冰川槽谷等特殊类型;有零星且面积较小的冰川分布的区域,或已无现代冰川分布区域,外貌形态上比较圆滑,存在明显的冻融和冻胀作用,且位于冰川下缘、高山草甸带以上的植被稀疏的区域,可依次判定为冰川冰缘、冰缘地貌类型。该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地区;冰川河谷地貌一般位于山地的山麓地带或河谷(或槽谷)中,如可明显看出山谷和河谷中留有冰川作用的痕迹,但已被现代流水作用所控制,在两者过渡的上限可划分出冰川流水地貌类型,下限为流水地貌类型,该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藏南地区。

凡与冰川活动或冰川融化的冰下水活动有关的堆积物,称为冰川堆积物。它一般没有分选性,杂乱而无层次,巨大的岩块和细小的沙、砾堆在一起,具有极大的不均匀性。由于在搬运过程中,岩块都被冻结在一起, 互相间没有摩擦碰撞,因此,冰积物保留着尖锐的棱角。冰川两侧和底部的岩块与谷底或谷壁的摩擦,常有擦痕存在。根据其形成条件,冰积物可分为冰川堆积物、冰水堆积物和冰川湖堆积物。前者是由固体状态的冰川直接融化堆积,未经过水的冲刷或搬运;后两者则是由冰川局部融化后的冰下水所挟带的碎屑所堆积。冰积物厚度是不一致的,取决于冰川的形态与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