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遥感是什么?.docx

分享到    浏览:975

海洋遥感是什么?

海洋遥感(ocean remote sensing)是利用传感器对海洋进行远距离非接触观测 ,以获取海洋景观和海洋要素的图像或数据资料。

1基本介绍

海洋不断向环境辐射电磁波能量,海面还会反射或散射太阳和人造辐射源(如雷达)射来的电磁波能量,故可设计一些专门的传感器,把它装载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飞机、火箭和气球等携带的工作平台上,接收并记录这些电磁辐射能,再经过传输、加工和处理,得到海洋图像或数据资料。遥感方式有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①主动式遥感。先由遥感器向海面发射电磁波,再由接收到的回波提取海洋信息或成像。这种传感器包括侧视雷达、微波散射计、雷达高度计、激光雷达和激光荧光计等。②被动式遥感。传感器只接收海面热辐射能或散射太阳光和天空光的能量,从中提取海洋信息或成像。这种传感器包括各种照相机、可见光和红外扫描仪、微波辐射计等。按工作平台划分,海洋遥感可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地面遥感3种方式。海洋遥感技术,主要包括以光、电等信息载体和以声波为信息载体的两大遥感技术。广西善图科技有限公司

海洋声学遥感技术是探测海洋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利用声学遥感技术,可以探测海底地形、进行海洋动力现象的观测、进行海底地层剖面探测,以及为潜水器提供导航、避碰、海底轮廓跟踪的信息。

  海洋遥感技术是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卫星遥感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人类提供了从空间观测大范围海洋现象的可能性。目前,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已发射了10多颗专用海洋卫星,为海洋遥感技术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平台。

2、基本原理

海洋不断地向周围辐射电磁波能量,同时,海面还会反射(或散射)太阳和人造辐射源(如雷达)照射其上的电磁波能量,利用专门设计的传感器,把这些能量接收、记录下来,再经过传输、加工和处理,就可以得到海洋的图象或数据资料。

3基本性能

海洋遥感系统必须具备如下性能:①具有同步、大范围、实时获取资料的能力,观测频率高。这样可把大尺度海洋现象记录下来,并能进行动态观测和海况预报。②测量精度和资料的空间分辨能力应达到定量分析的要求。③具备全天时(昼夜)、全天候工作能力和穿云透雾的能力。④具有一定的透视海水能力,以便取得海水较深部的信息。

4遥感方式

  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可以把海洋遥感划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主动式遥感,传感器向海面发射电磁波,然后接收由海面散射回来的电磁波,从散射回波中提取海洋信息或成象。主动式传感器包括侧视雷达、微波散射计、雷达高度计、激光雷达和激光荧光计等。被动式遥感,传感器不发射电磁波,只接收海面热辐射能量或散射太阳光和天空光能量,从这些能量中提取海洋信息或成象。被动式传感器有各种照相机、可见光和红外扫描仪、微波辐射计等。按工作平台划分,海洋遥感则可分为航天、航空和地面三种遥感方式

5相关情况

海洋报记者张向冰(2004-10-15)进入21世纪以来,遥感技术日益成为备受国际科技界关注的热点。从应用的领域来看,科学家们通过对现状的调查,总结出遥感科技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陆地遥感;二是海洋遥感;三是气象遥感。其中,科技难度系数最大的当属海洋遥感。 目前,我国海洋遥感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但有些部分是领先的。”1012日,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童庆禧院士,在第三届西北太平洋海洋遥感国际研讨会上,向本报记者介绍和分析了原因。一是起步较晚。我国在2002年才发射了第一海洋卫星,而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完成了这项任务;二是我国海洋遥感整体技术与先进国家有差距。原因是我国海洋遥感技术研究的基础非常薄弱,技术队伍不成熟;三是针对海洋遥感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其机理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童院士称,由于海洋是全球性系统,因此要从全球的范围进行科学研究。而我国主要还局限于近海研究和观测,监测的范围很小;四是对海洋遥感空间数据综合分析能力明显不足,主要是研究队伍与实际需要存在差距。因此,要不断扩大科研队伍的建设。

在差距面前,如何审视中国海洋遥感科技?童庆禧院士认为,我国十分重视海洋遥感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在海洋卫星研究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目前,正在准备发射第二颗海洋卫星,将来还要研制和发射一系列海洋卫星,这将大大缩短与世界先进国家在海洋遥感技术上的距离。目前,我国海洋卫星遥感技术,以及刚刚装备的海洋监测飞机,已经在海洋环境监测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要通过遥感技术研究,建立我国独特的遥感海洋科学,使之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据了解,当今世界一些濒临海洋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海洋遥感研究与发展。美国于1978年就发射了海洋卫星;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也已发射了海洋卫星;俄罗斯有一系列卫星,其中宇宙系列卫星就包含了海洋遥感观测技术;欧洲资源卫星主要以海洋为目标,以法国为代表;北欧海洋遥感与观测技术的代表则首推挪威和瑞典。

概述图那么,如何寻找到一条适应我国海洋遥感科技的高速发展之路?拓展我国与国际间合作是必由之路。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潘德炉院士认为,我国海洋遥感虽然起步较晚,应用水平也不足,发展前景却十分广阔。只有通过加强国际间合作,才能促进我国海洋遥感事业不断前进。目前,我国正与日本、韩国合作,进行海洋遥感监测与速报技术的研究。如果获得成功,将使我国海洋卫星监测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那时,我们获取海洋环境信息,就像我们现在听天气预报一样便利。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唐丹玲教授从事遥感技术研究整整十年。作为刚从日本回到祖国工作的海归派,她认为我国遥感技术与国外先进国家虽然有一定距离,但整体实力上我国进步很快,基本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我国的海洋遥感技术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国际间合作。由于海洋遥感技术本身具有的特性,也要求了这是一项国际间合作性的学科。她回到国内后,很快建立了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希望利用国内现有的条件,不断地把国外先进的海洋遥感技术带进来,带出一支实力派的海洋遥感科技队伍,为国家海洋遥感科学事业作出贡献。

国际间合作,无疑已成为我国海洋遥感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发展我国海洋遥感科学,缺少的仅仅是国际间合作,以及部分技术上的差距吗?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唐军武博士对我国海洋遥感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向记者做出了分析。他认为,国外海洋遥感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很快,而且很有深度,区域性合作的观念很强烈,特别是全球性海洋观念很强。我们缺少的不仅仅是诸如遥感器等硬件技术上的距离,主要矛盾是我国学科分割现象太严重,导致不能够有效地进行学科整合。仅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就与日本存在着相当大的观念上的距离。日本在进行海洋遥感科学中,是建立在大学科和综合背景之中进行的,只要对该海洋遥感研究有帮助的学科,都可以拿来进行交叉和整合,避免了重复研究和科研投资。而这一点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

扩大国际间合作,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实在在地进行科学交流,而目前我们的思想观念还相对保守。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副教授曾琪明,面对记者无奈地指出瓶颈之痛。他认为,在核心技术保密的情况下,应适当向国外专家开放一些实验室,以利于国际间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以利于学习、吸收国外一些新技术。这实际上是一个观念问题,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支撑,离不开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海洋遥感科学亦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