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遥感分为哪几类?
大气遥感分为哪几类?
大气遥感分为被动式大气遥感和主动式大气遥感两大类。
1、被动式大气遥感
被动式大气遥感 它是利用大气本身发射的辐射或其他自然辐射源发射的辐射同大气相互作用的物理效应,进行大气探测的方法和技术。这些辐射源是:
① 星光以及太阳的紫外、可见光和红外辐射信号。
② 锋面、台风、冰雹云、龙卷等天气系统中大气运动和雷电等所激发的重力波、次声波和声波(见大气声学)辐射信号,其频率范围为10-4~104赫。
③ 大气本身发射的热辐射信号,主要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在4.3微米和1.5微米吸收带的红外辐射;水汽在6.3微米和大于18微米吸收带的红外辐射,以及在0.164厘米和1.35厘米吸收带的微波辐射;臭氧在9.6微米吸收带的红外辐射和氧在0.5厘米吸收带的微波辐射等。
④ 大气中闪电过程以及云中带电水滴运动、碰并、破碎和冰晶化(见云和降水微物理学)过程所激发的无线电波信号,其频率范围为100~109赫。 被动式大气遥感探测系统主要由信号接收、分析和结果显示等 3部分所组成。由于这种遥感不需要信号发射设备,探测系统的体积、重量和功耗都大为减小。被动式大气遥感技术从60年代开始即用于气象卫星探测,获得了大气温度、水汽、臭氧、云和降水、雷电、地-气系统辐射收支等全球观测资料。但是,被动式大气遥感系统探测器所接收到的,是探测器视野内整层大气的大气信号的积分总效应,要从中足够精确地反演出某层大气成分或气象要素铅直分布(廓线)的精细结构还很困难。比较成功的方法有2种:一种是频谱法,即观测分析大气信号的频谱,以反演大气成分和气象要素廓线;另一种是扫角法,即观测大气信号某一物理特征在沿探测器不同方位视野上的分布,以反演大气成分和气象要素的廓线。
2、主动式大气遥感
主动式大气遥感,是由人采用多种手段向大气发射各种频率的高功率的波信号,然后接收、分析并显示被大气反射回来的回波信号,从中提取大气成分和气象要素的信息的方法和技术。主动式大气遥感有声雷达、气象激光雷达、微波气象雷达和甚高频和超高频多普勒雷达等。这些雷达都能发射很窄的脉冲信号。激光气象雷达发射的光脉冲宽度只有10纳秒左右,利用它探测大气,空间分辨率可高达 1米左右。此外,雷达脉冲信号发射的重复频率,已经高达104赫以上,应用信号检测理论和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探测精度和距离。
在量子无线电物理和技术发展以后,雷达能够发射频率十分单一、稳定且时空相干性非常好的波信号。由此产生的大气信号回波的多普勒频谱结构非常精细,从中可以精确地分析出风、湍流、温度等气象信息。这些都是主动式大气遥感的突出优点,但由于增加了高功率的信号发射设备,探测系统的体积、重量和功耗比被动式大气遥感要增加几十倍以上,因此较多地应用于地面大气探测和飞机探测。它可提供从几公里到几百公里范围内大气的温度、湿度、气压、风、云和降水、雷电、大气水平和斜视能见度、大气湍流、大气微量气体的成分等分布的探测资料,是研究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结构和环境监测的有效手段。随着空间实验室、航天飞机等空间技术的发展,主动式大气遥感应用于空间大气探测的现实性也愈来愈大。
根据探测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星载大气遥感和地基大气遥感。
星载大气遥感
星载大气遥感是指利用卫星搭载的大气红外超光谱探测器来获得大气数据。气象卫星分为两类,一种是极轨气象卫星,另一种是静止气象卫星。前者分辨率较高,但是对于特定地区的扫描周期较长,这样的卫星每天在固定时间内经过同一地区2次,因而每隔12小时就可获得一份全球的气象资料,好在有6颗在同时运转,就成了每两小时更新一次;而后者则是分辨率较低,但覆盖区域广,因而5颗这样的卫星就可形成覆盖全球中、低纬度地区的观测网,每一小时就可以更新一次。
气象卫星分为两个系列:极轨气象卫星 主要目的和静止气象卫星。极轨气象卫星大气探测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全球均匀分布的大气温度、湿度、大气成分(如臭氧、气溶胶、甲烷等)的三维结构的定量遥感产品,为全球数值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模式提供初始信息;静止气象卫星大气探测的主要目的是获取高频次区域大气温度、湿度及大气成分的三维定量遥感产品,为区域中小尺度天气预报模式以及短期和短时天气预报提供热力厂和动力厂(温度、湿度、辐射值)、空间四维变化信息,进而达到改进区域中小尺度天气预报、台风、暴雨等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的目的。
缺点:低空位置的精度由于云层,气溶胶及其它地表气体温度的影响而降低
地基大气遥感
顾名思义,地基大气遥感就是讲红外超光谱探测器放置于地面来获得大气数据。从地面测量向下的辐射相对于卫星,可以避免高空气体物质也会随温度,压力不同辐射红外光对探测器测量精度的影响,从而可以给出极好的行星边界层数据,结合卫星及地基光谱仪测量可以提供完整,准确的气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