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遥感业务发展现状 资源三号 水污染提取 三维建模
灾害遥感业务发展现状
灾害损失评估工作是客观评价灾害社会影响、科学制定灾区恢复重建规划的重要依据,也是灾害及风险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我国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开展灾害损失评估工作具有较早的历史,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邢台、海城、唐山、龙陵、大同、澜沧耿马、新疆伽师巴楚等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都开展了航空遥感震害信息判读,对震区的震害特征、房屋破坏、山体崩落和滑坡进行定量量测、统计和分析,对利用遥感技术开展灾害损失评估工作进行了初步探索。
近10年以来,在应对我国发生的诸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芦山地震和鲁甸地震等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开始系统地组织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工作,逐步发展完善了由灾害范围评估、损失实物量评估和直接经济损失评估构成的综合损失评估内容、指标体系和模型方法。其中,灾害损失实物量评估是指对灾害范围内承灾体毁损实物数量进行分门别类的统计,并对其毁损程度进行定级,得到反映单体总量的定量损失评估结果,在综合损失评估工作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历次大灾应急过程中,卫星、航空等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在损失实物量评估业务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对房屋、道路、农业、次生灾害、受灾居民安置点等进行了有效评估,有力地支撑了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工作,形成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灾害损失实物量遥感评估业务。
同时,国际社会也广泛开展了以房屋损毁为主要评估内容的遥感实物量损毁评估工作。在2003年伊朗巴姆地震中,IKONOS、QuickBird、Terra ASTER、Envisat/ASAR等遥感数据被用于房屋损毁评估;2010年海地地震灾害中,灾情评估使用了WorldView卫星、高分辨率航空、多角度倾斜摄影等遥感数据,得到了房屋损毁定量评估结果;2010年智利地震和2011年日本地震海啸评估都使用了高分辨率遥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