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貌的基本形态类型有哪些?高分六号 基础地质解译 生态旅游解译
中国地貌的基本形态类型有哪些?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山地和平原是陆地表面坡度形态最基本的组合,也是陆地地貌最基本的分类起点,综合体现了地貌的形态与成因。海拔和地表起伏度(相对高度)是描述地貌形态最重要的两个形态指标。纵观国内外不同时期的地貌形态分类方案,经历了以海拔为主,相对高度为辅,到海拔与相对高度并重,再到以相对高度为主,海拔为辅的发展趋势。地表起伏度是一个复合概念,并有多种定义,一般是指单位面积(21km2,1km;4km2,100m)内的地形高差。李钜章认为地表起伏度应包括起伏高度和起伏密度。起伏度在-定 程度上反映地貌的发育阶段:年青的、近期强烈抬升,褶皱或断裂形成的形态有较大的起伏度;老年的、经本期夷平作用的起伏度较小。同时,起伏度也是决定近期侵蚀作用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宏观地貌形态特征,依据地表高度的起伏变化(一般可采用相对高度或地表起伏度指标),将地表形态首先划分为平原(起伏度<30m)、台地(起伏度介于30~200m)、丘陵(起伏度<200m)、小起伏山地(起伏度介于200~500m)、中起伏山地(起伏度500~1000m)、大起伏山地(起伏度1000~2500m)和极大起伏山地(起伏度大于2500m)7个大类,所对应的地貌类型称为基础形态地貌。基础形态地貌着重刻画了地貌的重要成因条件和环境。例如,平原多对应于沉降条件和堆积环境、或抬升条件与剥蚀环境。我国常用的高原、盆地等地貌名称属于组合型的地貌类型,因而未列为基础形态地貌。我国青藏高原内部的山地,由于两坡的不对称性,常出现面 坡的起伏度大,而另一面的起伏度小, 在实际工作中,采用最大的起伏度作为分析标准。 例如,青藏高原北缘的山地,从北面向南看,则具有大起伏、极大起伏的特征;南面向北面看,则表现为中小起伏,这时仍然定为大起伏、极大起伏的山地。
海拔是地貌形态最基本的要素。海拔反映了地貌总能量的大小,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内外营力强度的总体对比。所以在全国范围,山地、丘陵、平原、台地等都应按海拔作进一步的划分。考虑到我国地势独特的三级台阶特征以及海拔所刻画的地貌营力作用的垂直差异,将基本形态地貌所处于的海拔高度,按照低海拔(小于1000m)、中海拔(1000~3500m)、高海拔(3500~5000m)和极高海拔(大于5000m)四级体系,将基本形态地貌进一步细分,从而构成了我国25种基本地貌形态类型。
基本地貌形态类型是反映地貌最基本内外营力的过程(内营力基本过程为构造上升、沉降及其强度,外营力基本过程是侵蚀、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基本地貌形态。平原、山地反映形成地貌的内外营力最基本类型和经受内、外力地貌过程不同的,如山地是地壳上升区形成的地貌,遭受侵蚀、搬运是其最基本外营力过程;平原为地壳相对稳定或沉降区的产物,搬运堆积为其主要外营力过程。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复杂,以地貌形态起伏度和地貌面海拔分级一个 指标难于全面反映各地地貌结构差异的客观规律,因而这一数据并不能认为是精确的定量指标,而是0.5km级和lkm级近似数据,局部地区可以按照当地区域地貌规律实际作适当调整,如我国东部山地一般海拔都小于1000m,为能反映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等山地,可将低海拔下降到800m;又如对于青藏高原周围界线,可按照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以便能反映我国地势的三大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