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的分类指标有哪些?

分享到    浏览:1399

地貌的分类指标有哪些?


地貌分类采用的指标主要包括形态、成因、物质组成、形成年代等方面。地貌面的海拔和地表的相对起伏度是最基本的地貌形态指标,它们在宏观上也体现了地貌内营力作用的特征和性质。沈玉昌等在《中国1:100万地貌图制图规范》中采用的海拔分级指标为1000m3500m 5000m等级体系,其中1000m3500m两个高程充分反映了我国地势的三级台阶总体趋势;3500m 高程也是现代冰川和古冰川作用的下限;5000m高程为现代雪线的平均分布高程。对于地表的相对起伏度分级,参照《中国1:100万地貌图制图规范》和《中国1:400万地貌图》所采用的起伏高度指标、地表起伏度的变化及其空间组合特征,中国陆地地貌的起伏度分级指标为<30m(平原)>30m(台地)<200m(丘陵)200500m(小起伏山地)500 1000m(中起伏山地)10002500m(大起伏山地)> 2500m(极大起伏山地)7级,两者的组合共25种基本地貌类型。

地表形态千变万化,除了基本形态外,还有描述地表特征形态和次级形态类型、地表坡度、坡型(如凹坡、凸坡、狭长坡、宽缓坡等)、坡向(如阴坡、阳坡)、沟谷切割深度与密度、地貌部位(如坡肩、山麓)、形态空间组合(如扇体、洼地、峰丛)等,其中坡度和形态空间组合是最为常用的指标。例如,根据坡度指标,可以将平原分为平坦的(一般坡度小于2°)、倾斜的(坡度2°~7°)和起伏的,山地坡面分为平缓坡(山坡坡度小于15°)、 缓坡(也称倾斜坡,山坡坡度15°~25)、陡坡(有些为陡坎,山坡坡度25°~35°)、极陡坡(有些为崖壁,山坡坡度大于35°)等。对于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和风积地貌等,存在大量的微地貌特征的组合,并构成了独特的地貌类型。例如,喀斯特地区的峰丛洼地、石林等,黄土地区的塬、梁、峁等,风积地貌的格状沙丘、金子弹沙丘等。

营力也是地貌分类的基本指标,主要体现为不同的类型,一般分为内营力、外营力和生物作用三类。内营力可以分为新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热液活动三种,相应形成的地貌类型分布成为构造地貌、火山熔岩地貌和温泉地貌。外力是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起的作用,包括岩石的风化作用,块体运动,流水、冰川、风力、海洋的波浪、潮汐等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生物甚至人类活动的作用等。在地貌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除了内外力两类主要动力外,人类活动在现代社会里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貌营力,能产生许多新的人工()地貌,如堤坝、人工湖、护岸工程、城镇建筑群等,也能夷平破坏一些自然地貌。

地貌实体的物质组成分异进一步刻画了地貌形成的分异。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组成地貌的岩石或土在成分、结构、构造等特性上的差异必然表现为地貌形态上的不同。岩性是指岩土对来自外界的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的反映,但对地貌形态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一系列因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岩石坚硬和软弱、抗侵蚀能力的大小都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它与岩石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例如,对于花岗岩地貌,在长期侵蚀过程中,分布在我国北方的花岗岩常呈高大险峻的山地(如华山、泰山、黄山等),而在华南地区则成馒头状丘陵。前者地形起伏明显,后者地势变化和缓。在我国,喀斯特地貌和黄土地貌是两个独特的自然地貌景观,一般将其与高级别的内外营力等同处理。对于花岗岩、红土等分布范围较广,但相对分散,一般放在次一级的地貌成因中处理。对于更次一级层次上的物质分异引起的地貌类型差异,如海滩地分为淤泥质、沙砾质、岩滩等,一般在较低级别地地貌类型中给予表现。

内、外力作用的时间长短也是引起地貌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同一种地貌类型,在不同的演化和发育阶段,所表现出的地貌特征优显著的差异,从而也反映了地貌发育的阶段性。例如,急剧上升运动减弱初期出现的高原,外力作用虽然强烈,但保存了大片高原地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原在外力侵蚀下破坏殆尽,成为崎岖的山区,再进一步发展则可转化为起伏和缓的丘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