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覆被类型

分享到    浏览:141

地表覆被类型

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x108km2,分属于陆地和海洋。以大地水准面为基准,陆地点地表总面积29.2%,海洋占70.8%,地表大部分为海水所覆盖。地球上的海洋是相互连通的,构成统一的世界大洋,而陆地是相互分离的。海陆分布极不均衡,北半球陆地占陆地总面积的67.5%,南半球陆地占32.5%。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比例分别为60.7%39.3%,南半球海陆比例分别是80.9%19.1%。海洋表面为相对均质的海水覆盖,而陆地表面的地表覆被则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

在空间分布上,由于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各纬度上分布不均,在各大陆和大洋都形成了一系列的自然带。根据地表热量和水分的多寡组合及受水热条件影响自然形成的代表性植被类型或土壤类型等,可以将地表分为不同的水平自然带。大陆尺度的水平自然带是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的综合体现。纬度地带性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球表面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少,因而产生地球表面热量分带,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这些热量带平行于纬线呈东西向分布,并随着纬度由赤道向两极呈现南北向交替变化。经度地带性是由沿海向内陆发生的有规律变化,主要是地表水分受距离海洋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也称为干湿分带性。干湿分带性导致植被和土壤等呈现平行于海岸线的分布规律,植被由沿海地区的森林地带,向内陆逐渐变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地带。除受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的影响之外,陆地的自然地带性还受到地势起伏的影响。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气温逐渐降低,降水也呈现出一定变化,导致气候,植被、去兼和自然景观等在重直方向上呈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与变化,称为垂直地带性,一般出现在山区或高原边缘。只要山地有足够的高度、相对高差足够大,就可以自下而上形成一系列垂直自然带。在足够的降水条件下,纬度越低、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差越大,垂直带数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对于位于水分充足赤道地区的高山,会依次出现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高山冰雪冻土带。另外,山地的迎风坡与背风坡、阳坡与阴坡也会导致同一山地出现不同的垂直带谱。

由于不同地表覆被具有不同的下垫面物理特性,如对能量辐射的吸收能力、地表的反射特性、地表的粗糙度及热传导能力等,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地表的不均匀性,即不同地表覆被的动力和热力性质差异,会导致流经其上气流的物理特性发生变化,这种地一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必然会造成不同地表覆被上能量的重新分配,最终引起地表水热通量的空间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