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特征

分享到    浏览:171

旱特征

1.干旱的阶段特征

干旱由于受自然因素的波动和人为因素渐进增加的影响,在一个长的历史时期里,往往出现周期性的高频期低频期,也称为干旱的阶段性。在一个阶段中根据干旱发生的频次,可以再分出若干次一级的干旱高频期和低频期。我国自1470年以来大致可分成3个阶段:1470-1691年为干旱期高频期,1692-1890年为干旱低频期,1891年至今又转入干旱高频期。

2.干旱的季节特征

我国夏收作物的生长期一般在当年10月至次年5月,关键需水期一般在4月至5月;秋收作物的生长期一般在46)月至9月,关键需水期一般在67)月至8月。当季节降水量、前期耕作层土壤蓄水量和灌溉补给量不能满足作物需水要求时,便出现季节性干旱。

3.严重干旱的多季节连旱特征

一个地区的易旱季节是指该地区的气候条件出现干旱机会最多的季节。但一般仅在易旱季节发生的干旱还不至于形成严重干旱,严重干旱常常是在异常气候条件下长时期连季干旱所形成的。

4.干旱灾害形成的水文气象和水资源条件

1)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降水量的分带特征;降水量的年内变化特征;月降水变差特征;降雨、气温同期分布特征。

2)水分盈亏的地区分布:农田多年平均水分盈亏;农田蒸发量与分位降水量;干旱持续历时的分区。

3)干旱灾害形成的水资源条件:人口众多,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低;水土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不平衡现象极为严重;水资源量年内和年际变化大,水资源利用比较困难。

5.干旱灾害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

1)人类社会活动带来需水量的增长:耕地面积的减少与复种指数的增加:粮食单、总产水平的提高;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

2)供水工程的建设带来供水量的增长。

3)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于千旱灾害形成的综合影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构成了干旱灾害形成的背景条件;非灌溉耕地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使旱灾有加重的趋势。越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高的地区,人类经济活动对水资源稳定供应的依赖程度也越高,在工程调节能力较弱的情况下,自然界水资源条件的微小变化就可能对一个地区的国计民生带来严重影响。

6.干旱灾害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1)经济损失:农业干旱的直接经济损失;工业缺水的直接经济损失;畜牧业干旱的直接经济损失;干旱灾害引起的间接经济损失;水利建设投入。

2)干旱缺水对环境的影响:土地干化和河流断流干枯情势的加剧;地下水环境明显恶化;地表水污染有所加剧:土地沙漠化的危害有所加剧。

7.防旱减灾的常用措施与基本对策

提高现有工程的灌溉效益,有计划地扩大灌溉面积,发展节水型农业,结合水土保持工作发展旱地农业技术,搞好水资源调配,提高防旱减灾管理水平。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旱情监测,掌握作物缺水情况;在了解土壤水分的保蓄、利用和消耗途径的基础上,结合天气预报,做好土壤墒情预测预报工作,及旱提出和采取有效的农业技术措施和灌溉措施,有效地利用天然降水、土壤贮水、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