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海地貌类型分为哪几类?资源三号 地灾解译 矿产地质解译

分享到    浏览:1190

浅海地貌类型分为哪几类?

浅海地貌系指海洋与河流为主导的外营力作用对海底地貌的塑造。依据海和陆的作用营力特征,分为海河堆积地貌、古堆积侵蚀地貌、海蚀海积地貌和海积地貌四类。

海河堆积地貌包括现代水下三角洲、古水下三角洲和古河道三类。在河口地区,般都存在现代水下三角洲,我国从北至南的主要河流三角洲有滦河口、海河口、黄河口、长江口、闽江口、珠江口、韩江口等。规模宏大对海岸及浅海影响较大的,则是现代黄河和长江水下三角洲。由于河道变迁,在古河道区域还存在古水下三角洲和古河道。例如,在苏北滨海县以东海域发育了旧黄河水下三角洲,它呈扇形向东南扩展,东西最大长度180km,南北最大宽度160km,近岸水深20m以内,地形十分平坦,平均坡降仅1/10000。其上有一东西向延伸的高差为1m左右的“Y”型小沟槽, 近岸附近,尤其是旧黄河口岸段,还有些小的正负地形。20m水深以外至4050m水深处,等深线明显密集,构成一狭窄的弧形坡带,其坡降为15/1000,为其内侧的15倍。陡坡带因所处部位不同,地形特点也有所不同,北侧窄而陡,东侧较宽,呈阶梯状下降,南侧斜坡不明显,它是11281855年黄河改道苏北夺淮入海使所携带的大量泥沙在口外地区快速堆积而成的沉积体。岩性从岸向海依次为黏土质粉砂、粉砂质黏土、砂质粉砂。1855 年后旧黄河改道入渤海,泥沙来源中断,旧黄河水下三角洲由堆积阶段转为侵蚀阶段,后退速度平均每年90m左右。

古堆积侵蚀地貌是受古河道的控制。我国典型的古堆积侵蚀地貌发育在海州湾的海底冲蚀平原。其北部与胶东半岛南部近岸的水下岸坡毗连,南部被古黄河水下三角洲所覆盖,东部倾于南黄海中部浅海堆积平原之下。范围宽广,地形坦荡,古侵蚀、古堆积地貌形态明显,在一30m古海岸线附近,古滨岸动力地貌发育。大部分地区沉积物以细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为主,西部含有较多的钙质结核,属于残留沉积。与毗邻地区地貌类型相比,其残留地貌特征明显,同时后期改造作用也较显著。残留地貌特征有古海岸线、水下古河道及古水下砂坝、古碟形洼地等。

海蚀海积地貌包括水下岸坡、潮流脊、潮汐通道和潮流三角洲。水下岸坡是近岸浅滩向大陆架过渡的斜坡带,呈条带状平行于海岸,各处水下岸坡的水深、宽度、坡度及沉积特征各不相同。各地水下岸坡沉积情况各不相同,根据它们受水动力作用的结果可分为:堆积型岸坡、侵蚀型岸坡和弱侵蚀堆积型岸坡。潮流脊是在近岸浅海发育的潮成线状砂体,其延伸方向与潮流方向一致,呈平行排列或指状伸展,且常是脊、槽()相间排列。潮汐通道是有潮海岸的一种典型地貌类型,它是海湾,瀉湖或河口湾与海洋之间由潮流维持的天然通道,它的地貌体系包括通道体本身和涨、落潮三角洲三大部分。潮流三角洲是潮流经过峡口,因地形的缩窄和拓宽所表现出来的动力条件的差别而形成扇形的沟、脊相间的冲刷和沉积地形,以琼州海峡西口发育最为典型。

海积地貌包括潮流浅滩和海底平原。潮流浅滩多是潮流速度变化引起的。例如,发育于山东半岛东北端的潮流浅滩,呈椭圆状作北东南西向展布,滩面平整。其内侧与岸线之间有一冲刷槽,外侧为浅海堆积平原的边缘斜坡,两者相对高差10多米。从柱状取样可知,上下岩性较一致,说明浅滩为堆积速度较快的现代沉积。从水动力条件分析,当山东半岛北部的沿岸流及潮流绕经成山头时,由于受到外突的岬角影响,流辐变窄,流速剧增,对海底产生很大的侵蚀冲刷作用,挟沙能力很强,形成明显的冲刷槽。沿岸流及潮流越过成山头后,流辐舒展,流速减弱,所携带的泥沙开始沉积,形成浅滩的雏形。一旦浅滩雏形存在,可反过来削弱流场能量,从而加速了浅滩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