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方法有哪些?

分享到    浏览:1400

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方法有哪些?


1.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

(1)人类活动分类

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分类体系如下表所示。

1  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分类

 (2)遥感解译

采用遥感解译的方法(包括目视解译与自动分类方法),从遥感影像上提取自然保护区内各种人类活动信息。

1)解译:根据影像的判读标志,如色调(颜色)、形状、位置、大小、阴影、布局、纹理及其他间接标志等和解译人员对该区域土地类型分布规律的熟悉程度,从影像上识别各种人类活动信息。

2)判读顺序:一般是从影像顶部开始,然后以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连续判读。

3)判读提取目标地物的最小单元:-般规定 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地类的面状地类应大于6×6个像元,图斑短边宽度最小为2个像元。

4)属性赋值:在矢量层的属性表中添加人类活动属性代码。

5)解译数据格式: shp 格式。

(3)人类活动信息统计

利用GIS空间分析的方法,将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矢量图层与人类活动矢量图层空间叠加,统计不同功能区每种人类活动的面积、数量和百分比。

(4)敏感人类活动斑块中心经纬度提取

提取工业用地、采石场、能源设施、旅游设施、交通设施、养殖场等较为敏感的人类活动矢量斑块经纬度,为核查提供依据。

2.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实地核查

(1)核查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与座谈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各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结果进行实地核查。

(2) 核查内容

根据遥感监测提取的人类活动斑块的经纬度信息,到实地进行定位、验证,并记录其所在功能区、建成时间、设施现状、相关审批手续、存在问题等。

(3)室内修正

根据地面核查结果,对解译过程中不易判读的人类活动类型,进行补充,对错判、误判的人类活动类型进行属性修改。

(4)精度要求

通过室内解译、地面核查和室内修正,要求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解译的精度达到100%